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19號文《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》中第一句話就是:“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。”建筑業的熱點問題關系行業的發展,影響著企業的改革和長遠規劃,值得也必須要深入研究和探討。建筑企業只有將這12個問題研究透徹,才能讓管理接地氣,促進企業改革發展。
熱點一:建筑業“營改增”真的減負了嗎?
國家從2016年5月1日正式推行的建筑業營改增,雖然經過有關部門的不斷完善,但實際效果仍然是“建筑業企業增加負擔了”。全國建筑業產值利潤率2017、2018年連續兩年未增反降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當年國家建筑業統計數據值嚴重失真,拖累了營改增政策制定;建筑業現行經營管理模式,大量的民營中小企業處于末端,而他們恰恰面對很多無法抵扣的前端;再加上政策上造成抵扣不充分和無法抵扣的問題,用營改增同口徑比較,建筑業企業相當于多交了稅,這絕不是國家稅改政策的初衷。希望通過深化改革讓建筑業營改增政策接地氣,不能把國外成熟建筑業市場的政策生搬硬套到國內,應完善后續政策。第一,能把“將現行商品混凝土簡易計稅辦法調整為一般計稅辦法,增加建筑業可抵扣進項稅額”政策落到實處,因為商品混凝土不僅價格飛漲,而且占整個工程造價的比例達20%以上,所以這是企業能夠抵扣的重要途徑;第二,能督促銀行對貸款利息出具增值稅專用發票,讓建筑業真正能享受到國家營改增減輕企業負擔的紅利。
熱點二:最低價中標制約了建筑業的發展
項目最低價中標,并不等于最低價結算,“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”,中標后的可操作空間,讓有些企業不惜報出低得離譜的價格,中標后再通過所謂的“做工作”,把低價中標的損失補回來。在國外實行的最低價中標被公認既節約投資,又有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,為什么在中國就行不通?因為我國現行的最低價中標的做法和國際上是不接軌的,客觀情況和條件與國外有很大差距。其一,國外采用的通行做法是設計-施工一體化,國內基本上還是設計、施工“兩張皮”。其二,理念不一樣,國外的最低報價中必須包含企業的合法利潤,如果為了競標降低合法利潤,會被作為廢標。其三,國外有完善的信用體系,完全按照合同辦事,國內卻存在具有霸王條款的陰陽合同。其四,社保體系不一樣,國外工資、獎金、福利統統計入成本,而我國建筑業成本計算過程中的社會保障費是遠遠不足的。其五,雙擔保,國外甲方要求乙方履約擔保,乙方可以要求甲方支付擔保,但在國內往往只要求施工企業支付名目繁多的各種保證金,但對甲方幾乎沒有約束條款。與其實行最低價中標,不如實事求是地采取優質優價政策。建筑企業的合法利潤必須給予保證,從而達到確保工程質量的目的。
熱點三:人工工資嚴重倒掛,企業政策性虧損嚴重
企業的工資定額與市場人工成本變動不匹配,各地方通過調研、測算,到最后制定出定額本子一般需要兩年時間,而在這兩年的時間里,無論技術工種還是非技術工種的價格都發生了變化,而企業只有通過市場價格才能招到工人,卻要按照定額本子規定的價格進行預算和繳稅。政策的制定存在滯后性,導致了建筑企業的政策性虧損。
熱點四:各類保證金還有待進一步壓縮和規范
以前建筑業各類保證金名目繁多,泛濫成災,給建筑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。企業參加招投標要交投標保證金,中標后要交履約保證金,然后要交質量保證金、安全保證金、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等等。據測算,5680個項目,按照工程報價5%收取保證金,最后平均只用了0.5%。現在,保證金已經從十幾項降為了四項,取得很大進步,但是有些問題還是可以通過深化改革繼續優化,比如農民工工資保證金,將其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結合起來,對于信譽度高的企業減少農民工保證金繳納,增強企業資金流動性。如果加強深化改革,實行綜合保證金制度,優化對保證金賬戶的管理,簡化保證金的交取流程,提升政府公信力,將保證金與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結合起來,將大大減輕企業負擔,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和進一步探討。
熱點五:關于工程決算拖延的問題
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與工程款決算拖延問題緊密聯系。由于基建驗收程序制度上的缺陷,經常是工程質量驗收了,但尚未竣工結算,住房銷售許可證卻已經發放了,使得施工企業為了結算問題傷透腦筋。盡管工程款未收到,但是農民工工資必須支付,否則施工企業就要受到處罰,輕則停止招投標,重則清出當地市場,對于施工企業實際上是不公平的。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得到了高度的重視,相信基建驗收程序也很快會進行完善。
熱點六:裝配式推廣如火如荼
裝配式施工作為建筑業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,已在全國范圍大張旗鼓地展開。國辦2017年19號文明確要求: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,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,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%。據統計,江蘇今年裝配式基地已經超過200個,各企業在地方政府的補貼優惠政策下大張旗鼓地開展裝配式施工。推進建筑產業化是建筑業發展的需要,方向是好的,但一定要實事求是,做好頂層設計,從數量、位置、規模等方面做好規劃工作,謹防產能過剩。
熱點七:BIM技術必須大力發展
BIM技術是精細化施工的重要手段,對于解決管線碰撞、機電安裝等問題有重要作用。在新的形勢面前,傳統的管理模式是遠遠不能適應了,必須要改革。現在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已相當普遍,看上去先期投入不小,但真正用上了就離不開,可以說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施工管理水平。
熱點八:經規范清理后的PPP項目,是有實力企業的優選項目
PPP項目是BT項目的失敗后的改革完善。在PPP模式的初始階段,有人說:“什么PPP,就是騙、騙、騙”,有的地方政府搞假的PPP。2018年財政部對PPP項目進行全面清理,4月1日經過3個月清理,原入庫清單的PPP項目被清理掉1798個,涉及投資1.78萬億元人民幣。PPP項目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,確保投資人的回報,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中,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放心大膽地參與進來。而在PPP立法出臺前,建議在PPP特許權協議示范文本中對投資回報方式、價格調整和補償方式加以明確約定。經規范清理后的PPP項目,是可以促進行業發展,造福人民的。
熱點九:資質改革工作再度擺上議事日程
隨著社會發展和改革的深入,資質管理工作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矛盾和問題,特別是對照國家簡政放權的“放管服”要求來講。過去資質管理一直停留在監管二字,以監管代替發展,覺得監管到位就發展了,設置了很多專業門檻和標準,人為限制較多,存在很多無法考核真假的指標,變相養活一大批中介公司和各種事務所,讓企業憑空增加管理成本,同時為甲方肢解工程提供了理由。可以通過稅收反映企業的規模和社會價值,反映行業對社會的貢獻,合并資質種類,設立通用資質勢在必行。
熱點十:企業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產權及股權制度改革
產權及股權制度改革無論是企業深化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,是國有企業和民企都要面臨的問題。下面通過兩個例子說明。
北京城建亞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,原是北京城建集團下屬企業,國有性質,2008年進行改制。北京城建集團占股29%,領導班子團隊占31%,另兩家民營企業各占20%,是典型的產權混合改革模式。改制近10年時間,目前發展成擁有房屋建筑、市政公用、建筑裝飾裝修、文物保護、園林古建筑、鋼結構、起重設備安裝等7個一級資質的大型施工企業。2007年底,該公司產值13億元,2016年底是62億元,比改制前增長3.8倍;2007年公司實現利潤626.3萬元,2016年是5032.7萬元,比改制之前整整增長了7倍,職工收入改制后實現了翻番。
南通四建創立于1958年,2000年完成產權制度改革,國有資本全部退出。改制之初該公司完成產值不足7億元,2016年完成產值400多億元。他們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績,與企業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分不開。公司采取投資者、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架構。2006年起實施股權流轉和股東進退出機制,股權始終掌握在公司在職在崗的骨干手中。具體做法是:到齡退休、調離公司、因病去世或在換屆選舉中落選,都必須按規定辦理股權轉讓手續。公司的治理結構充分融合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元素,保證了權力來源的公平,為所有后來者打通了上升的管道,從根本上解決了改制企業能否長久發展的問題。
熱點十一:農民工實名制管理
農民工實名制問題是熱門問題,建筑工人流動量大、社保體系還不完善等問題,不僅嚴重傷害企業利益,而且也不能維護好建筑工人權益。建立建筑工人信息平臺,開展“實名制”管理,改變建筑工人無序流動的局面,并且逐步做到把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、培訓情況、職業技能、從業記錄等都納入信息化管理,協調農保和社保的繳納,這無疑是改革建筑業用工制度的必由之路。
熱點十二:建筑材料網上集中采購
建筑業是數據化起步比較晚的行業,建筑材料網上集中采購,應該是企業管理改革的重要舉措。目前行業已有筑材網、筑集網、筑牛網,有些企業也有自己的采購平臺,他們就是建筑業的阿里巴巴,不同在于他們又結合建筑業的實際,把“材料流、資金流、合同流、發票流”做到了“四流合一”,實現了建筑材料“去時空、去中介,線上線下零距離”的對接,不僅有效降低了采購成本,還適應了營改增的要求,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。